首页 | 简介 | 通知公告 | 科研项目 | 学者专栏 | 学界视野 | 学术交流 | 社科普及 | 民俗展览 | 网上提交 | 下载专区 |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社科普及>>文化普及>>正文
 
【专栏】非物质文化遗产推介 之“川江号子”
2020-03-09 10:44  

【专栏】非物质文化遗产推介|巴蜀特色文化掠影

 川江号子

川江号子,是川渝地区川江流域的川江船工们为统一动作和节奏,由号子领唱,众船工合唱的一种传统民间歌唱形式。从四川宜宾到宜昌的长江江段,俗称川江,地形复杂,水势繁杂,重庆市和四川东部就是川江号子的主要发源地和传承地。随着社会的发展,川江号子正在逐步淡出这个社会,以至于很多人都没听说过"川江号子",所以我们应该思考如何保留宝贵的民族文化以及它的传承与后续发展。 

 

“脚蹬石头手扒沙,风里雨里走天涯”

川渝境内,山峦重叠,江河纵横,自古货物流通、客运往来,皆需木船载客运货,于是柏木帆船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明、清时期,江河行船,多由艄翁击鼓为号指挥船行,统一扳桡节奏。大约在清朝中期,逐渐兴起了川江号子,有的叫船工号子。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川江纤夫“脚蹬石头手扒沙,风里雨里走天涯”。川江号子作为民歌的一种形式,是中国水系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长江文化活化石”之称。川江号子往往是沿江而下,见景生情,随意填词,所唱均与民间传说和两岸风物有关,可以说是川渝风情的见证。

“急促号子,劳作中的号令”  

川江上,船老大不可能满载货物离开后空船回去。对载满货物逆流而上的货船来说,最主要的动力来源,就是船上的船工了。他们用竹索搓成的长长的纤绳从船上甩下来,把绳子往腰上背上一缠一带,船工就成了纤夫。一般情况下,逆流而上的货船需要三五十名纤夫,跟着号子的吼声,纤夫们一起和唱,并跟着所唱号子的节奏用劲。过急流险滩时,“号子”和头纤看水路,会喊“过险滩了喂!号子嘛吼起来哦,哟喂!”纤夫口中的号子节奏就会跟着急促起来:“嘿哟!嘿哟!”或者“嗨佐!嗨佐!”如果“号子”看到有哪根纤绳有些弯,纤夫估计没使上全力,也会在号子里“点名批评”,说哪根纤绳弯了,要纤夫使劲。被点到的纤夫不好意思,一把劲也就加上来了。 

“帮派林立,号子也有风味”

 

旧时川江上船来船往,号子不停。河边岸上的农户在劳作时,也能听到从河里传过来的号子声,若是听得熟的,山坡上的人都会跟着吼两嗓子。当时的纤夫、船只只走河流的一段,从一个码头到另一个码头,长的纤夫一次要走十天半个月,短的路程,纤夫三五天就能回上一趟家,把以命相搏赚得的钱带给家中老小。河上有码头,有帮派,河上的船也是一样,船有船帮,各帮有各帮的行事规矩。重庆以上的长江,帮派统称“上河帮”;重庆以下,为“下河帮”;合江一带,嘉陵江上的统称“小河帮”。每个帮派内部,又根据地域有不同小帮派。每个帮派的号子也有区别,常听的人一听就能听出来。

除开各个跑长短途的船帮,在有滩的地方,还有专门的滩帮,就是过险滩的时候,帮忙搭把手,被雇佣过来看水路。刘孝昌展示了一张拍摄于上世纪初的老照片,照片上,几艘船停靠在岸边,浅滩上,纤夫们正拉着纤,把最前面的那艘船往上游拉。刘孝昌介绍,由于当时河上往来船只很多,遇到浅滩,几只船的纤夫互相协作帮忙,把一艘船拉过去之后再来拉另一艘船也是常有的事。遇到水流变化多端的浅滩,船主们也会把当地浅滩帮的人叫来一起帮忙。辛劳中,不同船只的纤夫还会互相“拉歌”互喊号子。  

“路险水急,纤夫常丢性命”

 

“号子”们在船工中的地位有些特殊,刘孝昌说,这与当时行船非常看重水路有关。川江上的船只后头比前头高些,前后都有一个舵手,前舵看水,后舵掌舵,加上桡桨的船工,互相之间的配合也要喊号子。上行的行程中,舵手、头桡、二桡的船工,多是不下船的,下船的纤夫,因为所行纤道坎坷崎岖,或在山腰仅容人弯腰通行的小道、或在乱石滩,为了行路方便,也是为了衣服不被纤绳磨过的石头弄破,加之纤道多在人迹罕至的区域,所以纤夫们的常见打扮就是赤身,在腰间搭一块白帕子,无论春夏秋冬。当时在船上讨生活的船工来说,多是十来岁就上船做工,从普通纤夫做起。机灵点的,学会看水路、看风向,慢慢当上头纤或“号子”、桡工舵手。但拉纤途中路险水急,每年都有纤夫不慎丢了性命。

(资料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http://www.ihchina.cn/) 

图1:http://img1.gtimg.com/cq/pics/hv1/116/95/2074/134886191.png

图2:http://image2.sina.com.cn/dy/c/2006-06-11/312fd243766d870c1b561d0b8c30ba3b.jpg

图3:http://y2.ifengimg.com/c2787cbb8449cd4a/2013/1028/rdn_526dfc5ab09a3.jpg

图4:http://i.cqnews.net/cqtoday/attachement/jpg/site82/20120523/d4bed9c831f61126ac074a.jpg

已是首条
下一条:彝族克智
关闭窗口
 
· [文化普及] 【专栏】非物质文化遗产推介 ...   (点击:)
· [文化普及] 彝族克智   (点击:)
· [文化普及] 四川清音   (点击:)
· [文化普及] 都江堰放水节   (点击:)
· [文化普及] 民间文化普及基地和民间文化...   (点击:)
· [文化普及] 民间文化研究中心、民间文化...   (点击:)
· [文化普及] 翻山铰子   (点击:)
· [文化普及] 成都漆艺   (点击:)
· [文化普及] 北川羌族民间器乐—口弦   (点击:)
· [文化普及] 川北薅草锣鼓   (点击:)
· [文化普及] 川剧   (点击:)
-更多-

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民间文化研究中心

点击提交结题材料

地址:四川省绵阳市高新区绵阳师范学院磨家校区综合楼
电话:0816-2579041  邮编:62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