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简介 | 通知公告 | 科研项目 | 学者专栏 | 学界视野 | 学术交流 | 社科普及 | 民俗展览 | 网上提交 | 下载专区 |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社科普及>>田野调查>>正文
 
“西南田野的当地经验”北大系列讲座开场白
2016-05-03 16:27  


     

“西南田野的当地经验”北大系列讲座    

   

编者按:   20054911日,受北京大学著名人类学者 王铭铭 教授之邀, 张锡禄 先生(云南大理学院) 曾维益 先生(四川平武县方志办) 马尔子 先生(四川西昌民族研究所) 三位来自云南、四川“边缘”的民族文化研究者在“中心”——北京大学,就西南地区民族文化研究的个人经验开办了讲座。讲座精彩纷呈,给广大民俗学、人类学和民族学研究者和爱好者极大的启迪。也给我们目前民俗学、人类学和民族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范式。三位学者的研究进一步表明民俗学、人类学和民族学迫切需要走出象牙塔,走向田野。我们摘编于此,希望我们的民俗学、人类学和民族学真正由“边缘”走向“中心”。      

   

“西南田野的当地经验”北大讲座开场白    

王铭铭      

   

我们的教育中出现了一个误区,那就是只重视与国际接轨,忘记了与我们的过去接轨,特别是忘记了与20世纪上半叶的人类学和50年代的民族研究接轨。      

   

北大正式有“人类学”这个名词以来,13年过去了。以往我们办了不少学术讲座,请的大多是海外学者。请海外学者来讲学,意义很大,可以让我们开目界,了解国际人类学的现状。可是,这些年来我渐渐感到,我们的教育中出现了一个误区,那就是只重视与国际接轨,忘记了与我们的过去接轨,特别是忘记了与20世纪上半叶的人类学和50年代的民族研究接轨。50年代以前的人类学家,大多被承认为人类学大师了,他们在50年代以后带出的一批民族研究者,也有很高成就和学术地位。而受50年代成长起来的那代人类学家影响的学者,并没有全部得到机会在高校和专业科研机构任职,他们身处被研究的地方,对这些地区的民族文化、风俗和文献都十分熟悉,据我看,他们研究成就实际已超过了“学院派”。我在东南地区调查时,感到对我最有益的就是那些地方学者的研究,他们做事谨慎而严密,知识也很广博。这几年,我在西南地区进行了一点研究和讲学活动,其间认识了一些地方研究者,今天这三位,是远方来客,他们是从西南来的地方民族文化研究精英。大理民族文化研究所的 张锡禄 先生,平武县方志办的 曾维益 先生,四川省凉山州民族研究所的 马尔子 先生。他们来,我很高兴。今天在座的听众,可能不认识这三位先生。他们和我以往请来的人不同,我以往请来做讲座的,动辄就是某某外 教授,带着某种对我们来说奇异的面孔出现,讲一些稀奇古怪的事情。我不是不喜欢海外的朋友,但坦白说,今天这三张面孔,这些年我更想见到。三位先生常年在某一个地方作田野,自费做研究,掌握了异常丰富的资料,整理和发表的著述很丰富。从他们的生涯里,我读出不同于我们的故事,认定这些故事对在座的也会有启发。我请他们来北大,意思在是要在这个自诩为“中心”的地方,加进“边缘”,使“边缘”成为中心的镜子。我便不多说了时间留给来讲座的各位。      

   

上一条:民间文化研究中心、民间文化普及基地深入凉山州进行田野调研
下一条:西南田野调查与大理古代社会的重构——“西南田野的当地经验”北大讲座录之一
关闭窗口
 
· [田野调查] 民间文化研究中心、民间文化...   (点击:)
· [田野调查] “西南田野的当地经验”北大...   (点击:)
· [田野调查] 西南田野调查与大理古代社会...   (点击:)
· [田野调查] 多元文化下的白马(氏人)文化...   (点击:)
· [田野调查] 民族学研究的经脸与困惑——...   (点击:)
· [田野调查] 田野作业前的案头准备   (点击:)
· [田野调查] 入乡随俗的田野作业——民俗...   (点击:)
· [田野调查] 民间文学调查的理念和方法   (点击:)
· [田野调查] 走进文化持有者的真实世界—...   (点击:)
-更多-

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民间文化研究中心

点击提交结题材料

地址:四川省绵阳市高新区绵阳师范学院磨家校区综合楼
电话:0816-2579041  邮编:621006